性无为又无不为探秘中国二十年来道教文学研究的精髓与变革

性无为又无不为:探秘中国二十年来道教文学研究的精髓与变革

近20年来,中国的道教文学研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对道教文学内容进行分类研究,二是探讨文人与道教关系,三是分析文学创作与道教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深入考察《宗教学研究》中发表的相关论文,并通过统计方法,对比其他学术刊物,以论述中国20年来道教文学研究的情况及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当交叉学科研究成为新兴趋势时,道教和文学这两门以想象力为核心的领域结合起来,为开拓新的学科——道教文学奠定了基础。自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将“道教文学”列入宗教学领域以来,这一新兴学科正式进入了学者的视野。

对于“道教文学”的定义和范围,有狭义说和广义说的争论。林帅月代表狭义说,他在《关于“ 道 教 文 学 一 词 的 边 界 及 范 围” 一 文 中 指 出:“必须产生于道德建立之后……必须是以修行活动为目的而产生。”他排除了许多受影响但未直接关联到修行活动的作品。而詹石窗代表广义说,他认为“ 道 教 文 学 是 以 修 行 为 题 材 的”,并且包括那些受老庄思想影响以及以老庄思想为宗旨的作品。他不仅阐释了内涵,还清晰界定了外延,将其扩展至更宽泛的地位。

我们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视角,如宗教学或文学,同时也可以选择把一个作为本体,而另一个作为辅助,本体亦可改变。此基于此,本文采用的是对“ 道 教 文 学” 广 义 说 的 认 同。

《宗教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