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建国后中国的四大美男子是谁追踪陈蕃等名人背后的故事

数据驱动:揭秘建国后中国四大美男子背后的故事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蕃为官耿直,桓帝朝时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在当时“海内希风之流共相标榜”的名士品题中,被尊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汉书?党锢列传》)另二君是窦武与刘淑,这两人其实是因缘际会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分量;窦武号为三君之首,只是一个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辈;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顾”,即郭泰、范滂等辈,是汉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议人物风采的人物;“能导人追宗”的“八及”,即张俭、岑喱等辈;“能以财救人”的“八厨”,即度尚、张邈等辈。在清议名士的这个名单中,陈蕃不但是当时为人所宗,也是后世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

陈蕃立志扫除天下

陈蕃少年时就有“名士风流大不拘”的派头,不打扫庭院便史有明文,《后汉书》本传道: “萍年十五,而独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萍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萍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有何须乎!””

徐孺下陈蕃榻

以后来的行状看,他确不是大言欺人以掩小失。他经李固表荐,朝廷征为议郎,“郡守周璎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萍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置一榻去则悬之”。这条记载不是孤证,《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还有取自袁宏《汉纪》的的一条:“陳王為豫章太守……陳王性方峻,不接宾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悬 之。”

宦官矫杀宁死不折

168年5月,上奏窦太后诛灭宦官结果省内宦官管霸苏康被处死8月窦武欲上书诛杀曹节等宦官但事未行被捕身亡。

公卿们廷议征讨山贼下诏举孝廉茂才他都要上疏批驳说小民作恶罪在吏侵暴武力不能解决要澄清吏治才是;朝廷人员已够多了择善用简恶去就行何必事事下诏开倖进路?

一个白头老翁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螳臂挡车似地犯难而进仗剑抗愤,那风骨气概确是千古下凛凛有生气的。

他几次被免职或黜降,但威望则愈来愈高。

《世说新语》开卷第一条就写的是他:“陳仲舉言為士則 行為世范”。刘注引《海內先賢傳》云:“檔力尚書,以忠正忤貴戚,不得在台。”与不容于权贵的同时,京都太学生们则奉为圭臬。当时在朝任官而有天下重望的,就数他和李膺、王畅,《後漢書·黨錮列傳》道:

"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賴節為其冠,並與李膺,陳蕃,王畅更相褒重.學中語日:'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并危言深論,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 莫 不畏其贬議屣履到門。

由于负天下重望,他几次被谪降、三次免职,从尚书令、大鸿胪、光禄勋到尚书仆射做到三公首位的太尉,最终拜太傅录尚书事。一再起用从政斗争不断,与阉宦斗争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最后壮烈牺牲,被尊称为"一世之宗"堪称清议名士中的"婞直之風"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