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人物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观后感之二十一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达命之情者,不务知#1之所无奈何。知之所无奈何者,命表事也。

夫人之生也,各有素分,形之妍丑,命 之修短,无非命也。故达生於性命 之士,其性灵明照,不以物累,为己事务也,一生命 之所注心,是智虑所不能及,以为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养形必先以#2物,为己身形,而物有余则伤其身。夫颐养身形,用材于世间,以资衣食,则守常道矣,有余则溢,如滥流水终日漂泊于海中,无定处。

有生必先无离形,则固守本体,不失其真。我视万象如浮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人相聚散,如梦一场,我独在家中闲居自得其乐。

是故圣人潜行不室,与群实御同尘,一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化育,使我游乎造化之前后,遨游乎自然之间,而能穷极宇宙间一切变异,无往而弗至,无求而自足焉。

此乃至人的境界,他对待世间万象皆若观赏山川河流,对待诸事百端皆若观赏春花秋月。他深知万物都由造化而来,都在不断变化中,这些变化都是自然的规律,是大道的运行,所以他能随波逐流、顺应自然,从容不迫。在这样的境界里,他的心灵既没有执着,也没有恐惧,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都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和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即使面对最大的逆境也不动摇。这正是“至人”的精神状态,也是我们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